中建“智”造閃耀紅土地
文/張芳
——中建機械南寧3 HZS240混凝土攪拌站施工側記
7月20日,由中建機械承建的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南寧 3HZS240攪拌站項目,在經歷了近3個月的鏖戰之后,終于正式交付使用。
突破常規 打造綠色“標桿”站
“僅有7畝地可用空間,怎樣才能更好地布置下3臺主站、18個水泥倉?”這成了擺在攪拌站技術部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成了高級工程師申明遠日思夜想的問題。按慣例,同樣數量的水泥倉和攪拌站布置方案,至少需要8畝地。
技術骨干胡林峰靈光一閃,提出了利用塔式站結構,讓水泥倉“坐”在攪拌站上面,這樣可以節約一半占地空間。胡林峰的提議,頓時引來了技術部其他同事的反對:“我們做過的塔式站一般只布置六七個水泥倉,這個太多了!” 、“18個水泥倉打灰后重量太大,一般鋼結構承受不了!”“這樣做風險太大了,再想別的辦法吧!”塔式站考驗的是鋼結構支腿的最大受力,18個水泥倉同時布置在塔頂,對鋼結構的穩定性和受力都是巨大挑戰。
怎么辦?能否想辦法保證主站鋼結構的穩定性?技術部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布置圖紙繪制出來了。經過反復的思考、論證,申明遠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了。他大膽采用了胡林峰的想法,創新制作大框架主站鋼結構,提高安裝垂直度檢驗標準。塔式攪拌站的方案做好后,用戶向他們伸出了大拇指,鋼結構框架規模也刷新了公司的歷史記錄。
南寧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橋頭堡,也是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風采的靚麗名片,所以對攪拌站環保要求相當高。為了滿足客戶“不建則已,要建就建‘標桿’攪拌站”的要求,為了解決混凝土攪拌現場噪音大、塵土飛揚、污水橫流的環保弊病,技術部在水泥倉上配置了國內最高標準的除塵設備,三條攪拌站生產線均采取了全封裝的室內無塵料場和含有砂石分離功能的污水回收循環使用設備,攪拌站的“心臟”采用低噪音低耗能的德國BHS攪拌主機,提升了整體攪拌站的環保水平和品質。
為了改善攪拌站使用者的工作環境,技術部將生產線的控制中心、調度室和實驗室統一布置在距離攪拌站70米開外的地方。創新性地用兩條光纖導線實現二者之間順利溝通。這種“三合一”的布置方式,即減少了通訊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實現了電腦自動控制。甲方項目經理看到這種布置方案,嘖嘖稱贊:“我們提出的‘標桿’要求,你們中建機械做到了!”
“紅?!眻允?鑄造中建機械品牌
如果說設計方案考驗的是中建機械人的軟實力,那現場安裝則考驗“實打實”的硬功夫。
4月19日,一支由16人組成的中建機械安裝隊伍如期進場就位。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支安裝隊伍肩負著企業的重托,開始了堅忍不拔的砼攪拌站安裝工作。
南方的四月,潮濕悶熱,稍一動就渾身是汗,十六位工友像拼命三郎,一干就是十五六個小時。南寧雨水多,一下雨就把坑坑洼洼的紅土地澆灌成泥漿的“海洋”,泥漿深處能沒過膝蓋,工人們就站在這紅色“泥?!崩?,擰螺絲、組對零部件……還時不時地用粘滿泥的手套抹工友一個“大花臉”,惹得現場陣陣笑聲。
從未制作過的大框架主站鋼結構直接增加了安裝難度。打灰后,一個水泥倉就有318噸重,這樣的18個倉全靠鋼結構支腿承重,如何保證支腿同時垂直于水泥倉和基礎平臺,以達到最大程度的穩定性?工人們集思廣益,最后給每條支腿裝上兩個斜撐,并且必須保證支腿與斜撐之間夾角18.3度,才能實現上下垂直。經過了一個多星期的鏖戰,終于安裝完成了主站鋼結構。
用堅守迎戰困難,以創新打造品質。沒錯,中建機械人正在用創新與堅守書寫著企業蓬勃發展的嶄新篇章!